2025 年 7 月 30 日(星期三)傍晚,當地時間約 16:30,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一場震撼全球的 8.8 級地震,震源深度約 20 km,是該區自 1952 年以來最強地震之一 。此地位於太平洋板塊與鄂霍次克板塊交接帶,是典型的俯衝帶,極易發生巨震與海嘯。
地震初報為 8.0,隨即升級為 8.7,最後確定為 8.8 級,釋放能量遠超常規,在當地評級達 Modified Mercalli 強度 8 級,足以引發結構性破壞與公共恐慌 。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,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,來一起探索這場巨震的震撼現場!
從外媒報導中,可以看到在西庫裡爾斯克(Severo‑Kurilsk)小鎮,首次海嘯浪潮高達約 4–5 米,淹沒碼頭與部分建築,當地政府緊急疏散約 2,000 多居民到內陸高地避難,並宣布該區進入緊急狀態。電力系統不穩,多處斷電,交通阻斷,緊張氛圍彌漫。
救援畫面透過無人空拍傳回,映照濕滑街道、氣象局艙室被水沖刷的痕跡,以及孩童幼稚園的損毀,上演了一場災難的初印象。
儘管津波抵達日本時造成的浪高僅約 30–60 公分(0.3–0.6 米),日本政府仍對北海道南部、千葉、和歌山等地區發布疏散指令,共疏散近 190 萬至 200 萬人,並包括福島核電廠工廠人員預防性撤離,確保核設施安全。此舉無疑受到 2011 年福島核災的長期陰影所影響。
地方政府透過廣播與行動簡訊提醒民眾:「請不要離開高地避難區,直到警報解除」;百貨商場、車站、海灘瞬間人潮散去,街道迅速空蕩,成為緊急撤離的地景寫照。人們爬上屋頂、躲進避難中心,回憶中的警報聲再次震耳欲聾。
在夏威夷,當地政府迅速發布海嘯警報,呼籲沿海居民立即前往高地避難,關閉所有港口與航道,中途島也受到波及,浪高約 1.8 米,交通癱瘓、撤離潮湧現。檀香山交通陷入停滯,民眾匆忙返家避難,畫面宛如戰時疏散。
夏威夷州長公開表態:「我們尚不知最危險浪潮何時來,但只要未確認安全,我們無法放鬆警戒。」這句話成為全民焦慮與警醒的核心。
美國西岸從加州至華盛頓州,以及加拿大卑詩省,皆受到聯合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(PTWC)與美國海嘯警報中心警示。雖大多預計浪高低於 1.5 米,但強烈水流帶來的危險仍不可忽視。
當地沿海社區撤離、居民關閉沙灘、停泊船隻,甚至船員被召回港口。部分地區受潮水影響出現輕微淹水,系統連環作動,展現了全球應對協調的能力。
紐西蘭政府透過緊急通知簡訊提醒北島與南島沿海居民「深夜可能遇海嘯高峰」,凌晨風險達到最高;議會進行迅速疏散安排,海邊活動全面停擺。澳洲雖未發布正式預警,但媒體與社區也積極傳播警訊。
儘管紐西蘭地震風險高眾人已習慣警報,此時仍出現高度戒備情緒,顯示公共危機意識的高度成熟。
Kelsey, 居住在夏威夷北岸的一名民眾,在直播中告訴記者:「我們收到三道警報,我與丈夫立刻打包 72 小時應急包,只希望所有家庭到達高地後都能安全。」她的聲音顫抖卻堅定,畫面中她們夫妻牽手緊握,身後是逐漸昏暗的海岸線與蒼白天空。
在日本,北海道與千葉的居民,爬上天台、登上屋頂,眺望灰白的海浪與遠處飄移的雲層,詮釋著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渴望。通訊員 Peter Bose 從洛杉磯與中途島交錯切換連線,報導畫面中人群與交通阻塞的疏散場景,文字與影像共同構築危機現場。
這次 8.8 級地震並非堪察加歷史首次。1952 年曾有規模高達 9.0 級的 Severo‑Kurilsk 地震,引起 18 米高浪潮,造成超過 2,300 人罹難,是俄羅斯最致命之一災害。而 1923 年也發生 8.4 級地震,並造成 7.6 米浪潮,對夏威夷與美國西岸造成影響。這些歷史讓科學家警告:該區潛藏危險仍在。
這場地震發生於深約 20 公里、板塊交接典型俯衝帶,能量聚積釋放迅猛,導致海床垂直位移,引發海嘯形成。專家估測滑移範圍達 150×400 公里、滑移量或超過 10 公尺,此極端變形是海嘯生成的關鍵因素。
此外,此次地震前一週已有 7.4 級前震,類似「預震」現象,為學術界提供震前預警研究的寶貴案例。
截至目前,該區已記錄超過十次以上規模 5+ 餘震,其中最大一次達 6.9 級。這些餘震雖非主震,但仍足以造成心理壓力與結構損害。
科學家指出,海嘯浪潮可能延續數小時至一整天,甚至在幾週內仍可能再起。對於從災區撤出的居民,身心壓力難以短時消退,造成長期創傷與不安。
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,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,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,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,梳理出關鍵資訊,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!